吳哥地區一片平原, 只有偶一凸出之小山丘陪襯於周; 真正的 登"高" 就是一座一座的高塔囉!
聯合國訂定之古蹟遺址, 由各國協助維護修復, 中國, 目前的泱泱大國, 當然也不缺席, "塔高寺", 中國音譯為 "茶膠寺", Ta-KEO temple, 當年東南亞一帶多為閩南人前來, 以閩南語發音的話, "茶膠"就接近了.
既是登高, 當然就要有 "高度"; 這幾天訓練下來, 在 吳哥 爬的樓梯 絕對超過一整年的階梯數.
雖然不是山, 與 登山攻頂的心情一樣!
山上景緻大器; 山上也總是有人邀請你獻花禮佛, 甚至熱心幫你拍照, 這些服務當然都不是免費的, 最後都會跟你收費, 給太少還會告訴你不夠唷.
離開塔高寺, 前往 馬塔農寺 與 周薩寺. 原以為是兩棟寺廟, 其實也真的是兩座寺廟, 座落於 道路兩邊, 正對面, 幾乎是對稱相立, 且由同一位王所建築, 風格 建材 都是一樣的, 因此視為同一座也無可厚非.
由廟寺的雕刻可以看出建築年代應該是較吳哥寺為早且接近的年代.
眼尖的你, 應該發現雕刻的人物裙擺些微的薄紗樣, 婀娜多姿與吳哥寺似乎有點相像; 塔瑪儂寺 與 周薩寺 正是 吳哥寺的實驗品, 透過這兩座寺廟的建築雕刻實驗, 之後開始了吳哥寺廟的建築工藝.
兩座廟不同點在於藏經閣數量 --- 瑪塔儂寺只有一邊有藏經閣, 周薩寺則寺廟兩邊都有.
古蹟修復是一門技術, 更是一門藝術: 兩邊門柱因新舊材料不同, 明顯呈現新與舊, 壞了原有的一片 "古" 意.
雕刻精緻度也不足原有, 既有的雕刻中, 可見的 - 細微臉部樣貌如眼鼻口, 在下面的新補上雕刻中只剩下 平板的臉部. 這是大片雕刻中的小部分, 若不仔細看不是非常清楚, 但也可見當時工藝的細緻至現今的粗糙.
見過吳哥寺之後, 以為其他都是小廟, 卻也不小; 畢竟是吳哥寺的實驗版, 其建築不可輕忽.
繼續前往 唯一的山廟 --- 巴肯寺; 途中遇到即將上工的大象.
之前提到, 吳哥地區是一片平原, 唯一的小丘陵便是這座 --- 巴肯山; 登山口而上, 可前往 巴肯寺.
沿著紅土路上山, 不過 10-20 分鐘腳程, 平坦好走, 正想著怎麼早期紀錄說辛苦登山... 上山後才發現, 原來早期是直接拾級而上, 非蜿蜒山路, 自然辛苦, 對體力當然也是個挑戰.
巴肯山上俯瞰整個吳哥區; 也難怪 吳哥地區建蓋的第一座 國廟 座落於此.
巴肯寺, 吳哥區第一座國廟, 因年代較早, 不是人工築成的五座廟塔, 而是 切山成就了這座廟.
印度教 重代的 陽器 在 巴肯寺 保留完整.
陽器後面的一座小塔, 原巴肯寺四周共蓋了 109 座這樣的廟龕, 現在只剩下 33 座且多不完整, 只能從中拼湊其樣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