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到艋舺當然要到剝皮寮走一走. 剝皮寮為什麼要叫做 剝皮寮, 究竟試剝誰的皮 ? 有兩造說法: 一是 以前大陸杉木來到台北, 在這邊下了船之後, 在這裡剝樹皮, 因此叫 剝皮寮; 另一個說法是 日據時代, 這裡是 "北皮寮", 台語發音 就成了 剝皮寮. 不過無論是哪一種, 這邊都是古老的台北留下的痕跡.
這邊是典型的台灣建築 特有的 "亭子腳", 特別適合台灣天氣的建築特色, 一樓方便了客人行人不淋雨, 也讓二樓的住家空間區域不致減少.
到剝皮寮不只是逛逛這一條街, 兩邊的住屋開放參觀, 也記得去瞧一瞧, 看看早期房子的設計. 從二樓可看整條街.
屋子內, 空間其實不大, 但與自然共存, 住屋與老樹並存著.
門幾乎都窄窄的, 瑋將超開心地說: "我可以摸到門頂耶!!"
老街上賣鹹粥... 這位小孩是來幫倒忙的嗎?!
古時候的點心可不只是鹹粥喔!
收驚!!! 真懷疑這小孩到底了不了解什麼是收驚?!
觀察一下屋頂的建築, 斜面式設計 及 一片一片屋瓦, 可讓雨水流下, 並顧及冬暖夏涼; 讓瑋將直呼現在人真笨, 都不這麼蓋了.
整片的塗鴉牆.
走到屋子後方, 可惜這邊的門窗都沒開放.
把拔要求一定要拍的.
拜電影 "艋舺" 之賜, 剝皮寮現在蠻熱門的. 艋舺的拍攝場景就在剝皮寮.
剝皮寮老房子 後面緊鄰著 曾經是全台最大的小學: 老松國小, 仔細一點, 還可聽見學校的鐘聲哩! 去年的花花牛 搬了兩隻來這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