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台灣有一部紀錄片 : 無米樂, 敘述了台灣老農的生活; 這部紀錄片中場景一個位於嘉南平原的小村落 --- 菁寮社區, 菁寮雖屬於台南縣, 位於與嘉義交界的地方, 從嘉義過去並不遠.
嘉南平原上一片綠油油, 這個時期應該是二期稻作吧! 偶爾出現一整片的白鷺絲點綴著翠綠色的稻田, 在鄉間騎自行車漫遊, 頗為愜意.
無米樂社區到囉!!
我們直接把車開到菁寮市區, 雖說是市區, 就這麼短短 2-30 公尺的街道, 即使是假日午後, 也人煙稀少, 鄉村的沒落直直呈現.
老街上最引人注目的, 當屬這排木造房屋, 幾十年前的農村, 像這樣的兩層樓, 可算是有錢人家囉! 這一排房屋屬於菁寮的大戶人家所有, 當年已經是當地有名的 包租公.
裡面仍擺設成當年農村生活的樣子 --- 柑仔店, 客廳 等等; 瑋將一點 fu 都沒有, 阿公阿嬤可是回味無窮哪.
無米樂社區地圖, 看起來好像很大, 不停留, 估計大約 20 分鐘就可以走完, 不過如果不慢遊, 就可惜來到這邊了.
無米樂, 無米樂, 無米怎麼樂?!
無米樂正是訴說著 台灣農夫辛勤耕做, 靠天吃飯, 不管是颱風來了, 或是雨水不來的旱季, 都樂天知命, 就像 這裡抓不到魚, 就到 別處補魚 的心情, 總會有辦法, 因此 無米也快樂 的心境.
典型農家的房子, 這種被瑋將看起來 把他歸屬於 "古老" 的房子, 媽咪我都不好意思說, 其實我小時候 台灣還到處都是這種 房子呢, 不知道什麼時候, 才突然都變成鋼筋水泥大樓; 現在只能到 比較偏遠的鄉下才能看到.
村裡一口 300 多年的 古井, 是荷蘭人時代 挖鑿的井, 因此稱為 "荷蘭井", 而且至今還有水喔; 我們沒遇過 打水井的年代, 只知道水龍頭一打開就有水, 難得有機會體驗一下.
瑋將只會把水桶 放下去, 怎麼都打不到水, 阿公以高手的姿態出現: "我小時候可是要幫忙打水的, 這可是有技巧的, 水桶要打橫, 然後........" 開始了一串的故事, 不過兩個人倒真的是玩得很開心, 一個是 新體驗, 一個是 回憶往事. 水井旁一個 洗衣槽, 婦女順便在這邊洗衣服 .
水井旁的 竹製涼亭, 榖亭; 不過 阿公阿嬤 居然研究起 這 "榖亭畚" 的 中文寫法, 應該是哪個字之類, 明明退休很久了, 老師性格又出現, 但因為是台語發音, 答案沒有定論; 好啦, 重點是 這是放稻米的地方 就是了.
典型農家的 3 合院, 門前的大廣場 可是大有用途, 平常 小孩玩耍, 收成時 曬榖, 還有還有 逢年過節時 辦桌用 也好用.
三合院廣場上 的 地圖, 跳格子的線, 跟阿嬤一樣老的 竹製床, 嬰兒搖籃.
這麼些玩意兒裡, 這個 軌道小推車 讓瑋將 來回推了許多趟, 人在車上 像 撐篙一樣; 車上貼著各個主人的位置, 原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坐的喔. 一旁幾個大學生, 看瑋將玩過後, 才恍然大悟, 原來是用竹竿撐動的啊~~~~ 待瑋將離開後, 換人上陣.
到了 台灣稻米的故鄉 --- 嘉南平原, 怎能不認識一下 我們吃的 稻米. 收割下來的 稻穀 經過 7 道程序後, 才變成我們吃的 白米, 中間過程中, 像是 糙米, 胚芽米, 米麩 一道一道 的成果 都展示得一清二楚.
突然出現 地中海風情 的裝飾, 獨樹一格, 卻不會不搭.
繞了一圈, 回到大街上, 來去找 崑濱伯 的米店.
崑濱伯 在門口 熱情地跟 客人打招呼, 還主動問我們是不是要合照, 瑋將一臉害羞, 倒是把拔一個箭步 走向前去: "我也要合照."
崑濱伯, 無米樂記錄片的主角, 除了種稻之外, 雖然沒讀過什麼書, 確自己研究開發改良稻米, 開發出幾種不同的 稻子, 還得到 全國總冠軍呢! 這通常 都是 農業試驗所 那樣的單位 在得獎的, 崑濱伯 真的很厲害!!
台灣花布, 純棉手工製造, 摸起來很舒服, 瑋將帶了一個 專門放在車上, 又便宜又好用, 忍不住要 按個讚.
村裡大部分只剩下 老年人, 下午時分一群人 在蔭涼地方 泡茶聊天, 愜意啊!!
菜市場, 一攤一攤 都有自己的地盤.
因為 無米樂 記錄片, 讓菁寮掀起觀光熱潮, 連帶也讓人發現 菁寮美麗的天主堂.
除了主教堂外, 其他的尖塔上 都搭配著 風見雞.
離開 菁寮後, 天色未暗, 我們到附近 鹽水的 太子宮. 太子宮 供奉 的是 三太子 李哪吒. 看到 哪吒 就是個小孩的模樣, 瑋將 忍不住: "小孩子 怎麼可以當神?" 一副不屑 的樣子.
接著開始 故事時間, 跟瑋將 很快 說了一下 "封神榜" 的故事中, 跟哪吒相關的片段, 又立刻喜歡上 這個也是小孩子 的 神祇. 不過, 瑋將很生氣: "媽咪每次故事都只講一半, 要我自己去看另一半, 我要看的故事太多了....根本看不完." 哈哈哈~~~ 也不想想, 我也是看了 1-20 年才看過這麼多書的啊!!
以前的 太子宮 是前方這座 小的廟宇, 因為太靈驗啦, 擴建成後方的 5 層樓 廟宇建築.
留言列表